属虎本月运势查询,生肖属虎之人运程详解
2024-02-21
更新时间:2024-02-21 14:09:04作者:佚名
文| 米粒妈
前几天晚上我正忙着写 呢,闺蜜突然给我发来语音。一接起来,就听她唉声叹气地跟我抱怨,
你说孩子都是属金鱼的吗?为啥刚说好的事儿,她一转头的功夫,就像没发生过似的呢?
怎么了?受到亲闺女的暴击了?
还不是因为看动画片……
在闺蜜断断续续的吐槽中,我终于弄清楚了来龙去脉。
原来刚吃过了晚饭,她家小姑娘要看动画片,明明讲好了只看一集小马宝莉就关掉,结果看完了宝莉还要看佩奇,怎么讲也不听。
“咱们刚才说好的只看一集,你答应过妈妈的呀!”闺蜜边说边关掉了电视。
这下可炸了庙了,小娃可不管什么承诺,嘴巴一咧、肉腿儿一蹬就开始狂哭,哭得那叫一个肝肠寸断啊,邻居听了都要报警的程度
(插一句题外话,曾经的米粒妈也不信小孩儿能哭成这样,直到有次去闺蜜家玩,小姑娘当场给我上了一课)
哭着还不忘了来个否认三连:“我没说!没答应!不行!”
本来闺蜜觉得哭就哭吧,让她发泄完冷静一会儿也就好了。
谁知道娃的神助攻——姥姥姥爷上线了。
一听见孩子哭,俩老人是花也不浇了,碗也不收了。
也不说话,就在一边儿假装找东西,绕着娃来回溜达。
时不时的还轻轻叹口气,作痛心疾首状。
闺蜜家那小人精,察言观色的能耐可是专业级别的。一边哭一边偷瞄,一看姥姥姥爷的表情,明白了,有人撑腰了,更是敞开了哭。
一边是亲闺女的惊涛骇浪,一边是亲爹妈的暗流涌动,闺蜜夹在中间说不出的难受。
后来她实在是受不了这诡异的气氛,丢下遥控器落荒而逃,躲进屋子里向我发射求助信号
听了闺蜜的话,我说,你首先要做的就是排除掉干扰因素。
下次孩子吃完饭要看动画片之前,你先把姥姥姥爷请出去散步,要不然大人都达不成统一战线,这个问题永远无解
(说起她家的老人和娃,那又是一个漫长的故事了这一趴咱们以后再展开)
然后咱们再聊聊,孩子为什么会说话不算话?
对小朋友来说,“我想做的”和“父母的要求”经常是达不成一致的
一旦产生冲突,孩子就会想方设法的抵抗,激烈一点的像闺蜜家孩子,会大哭大闹、耍赖,平缓一点的就会选择拖延、磨蹭。
不用太过担心,这都是孩子成长中再正常不过的现象。
这是因为他们的自控力还没有那么强大,对情绪的处理和对规则的理解,也还处在不断的学习和发展的阶段。
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,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(2-7岁)以自我为中心,会思考但不符合逻辑,缺乏全面性,到了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(7-12岁)能够理解原则和规则,但也只能刻板的遵守规则,不能改变。
简单点说,他还是只个孩子啊。
那咱们就只能任由他去吗?当然不!米粒妈要放大招啦!
想让孩子遵守规则,首先就得不断地跟他解释规则,制定规则的时候越具体越好。
有时候咱们一厢情愿的认为跟孩子做好约定了,但很可能,他自己都不知道答应了个啥
约定时,要引导孩子一起预想结果:如果不遵守约定的规则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;再然后,你得扮演好一个人形闹钟
米粒妈办公室的姐,在常年跟儿子斗智斗勇中,获得了一手宝贵经验。
她儿子有个最喜欢的娱乐项目,跟爸爸“疯玩儿”,在床上假装自己是体操选手,又是翻跟头又是蹦跳,一玩就停不下来。
但晚上还有其他的事情,比如画画、做练习册之类,要是任他玩,其他什么都别干了。
开始娃也信誓旦旦的跟妈妈说,我就疯玩半小时,一会儿还要画我喜欢的恐龙呢!
半小时到了,妈妈去叫,结果惹来一顿嚎啕大哭,夹杂着含混不清的“我还要玩儿!!!”
后来同事学聪明了,从接孩子放学的路上就开始铺垫,
今天回家你最想做的三件事是什么呀?
疯玩儿!画恐龙!看挖掘机书!
可以啊,但每件事只有半小时,如果前面的事情超时了,后面的时间就会变少哦!
没问题!
答应的这么痛快,你以为成功了吗?大意了吧!
疯玩时间该结束了,孩子哭着不答应。这次同事没有干涉,让孩子玩了个够。然后画恐龙的时间没有了,孩子又哭了……
第二天放学,同事接着铺垫,
今天最想做的三件事是什么呀?
疯玩儿!画恐龙!搭乐高!
可以呀,但是你要记得,每件事还是只有半小时哦!昨天你一直疯玩,画恐龙的时间就没有了吧!
啊……
疯玩时间结束前10分钟,同事就开始提醒了,然后前5分钟、3分钟再提醒,慢慢地把孩子从完全沉浸的环境中拉出来。(像不像你手机里的闹铃?对,找到这种感觉!)
时间到了,孩子依然有点恋恋不舍,但他也知道,如果还继续玩的话,后面的事情是真的做不成,也就接受了。
现在娃自己还时不时地念叨“时间不等人”!
其实随着孩子渐渐长大,他们也会慢慢预见到自己的行为能带来什么样的结果。说话不算话的时候,让他们自己承担一次后果,比老母亲说十次都管用。
但是,比起孩子,很多时候是家长的问题更大!
孩子如何学习社会规则? 观察和模仿。他们更先模仿的对象,就是父母。
以前在知乎上看过一个问题,“孩子考到了约定的成绩,可我不想兑现给他游戏充值的许诺了怎么办?”。
2000多万的浏览量,热度居高不下。还有2万多条走心长评,虽然角度不同,但主题相同:“正人先正己,爸妈不守信用,长大后孩子也会成为一样的人!”
像这样承诺后又不兑现的家长,实际上非常常见。
《小孩的神秘生活》中的于子铄,常被父母糊弄,这导致他非常没有安全感,规则意识也非常薄弱,在幼儿园中也会不守承诺、破坏规则。(这部综艺很好看,戳小孩的神秘生活)
央视纪录片《镜子》中的家明,一心想去做流浪歌手、背包客,被父母阻拦后,辍学在家,不愿意跟父母沟通,脾气变得暴躁易怒。
家明的所有愤怒不是因为父母的阻拦,而是 于父母的说话不算数。家明控诉道:“他们说考完试,我可以想干嘛就干嘛,可是考完试以后,他们说等他们有时间请假再带我去,他们说话不算话,就跟逗小孩一样。”(这部片也有观影资源《镜子》)
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做过一次调查,调查结果显示:中小学生最不满意父母的12种行为中,“说话不算数”排在之一位,占43.6%。
父母的许诺总是多种多样:
“等你考了一百分,我就给你买一套新乐高”
“期末考试能考全班前三,我就带你去海边玩”
“作业写完了就给你玩游戏”
但是他们中的很多人,只是随口敷衍孩子,觉得孩子还小,记不住事情,就算不兑现承诺也没什么大不了。
但,真的是这样吗?
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,心理学家沃尔特·米歇尔,在斯坦福大学的幼儿园中做了一个棉花糖实验,告诉孩子不要吃掉眼前的棉花糖,等待15分钟后再吃,就会得到两颗棉花糖。
研究发现,能坚持忍耐更长时间的小孩通常具有更好的人生表现,比如取得更好的成绩。详细的内容戳这里看《棉花糖实验》
后来,罗彻斯特大学的教授 Celeste Kidd重新做了棉花糖实验。
在这次实验之前,她增加了两个热身小测试。她把孩子分成AB两组,让孩子跟研究人员一起画画。
研究人员告诉孩子,他们可以用这盒旧蜡笔画画,也可以等一下,她会拿新蜡笔过来。
A组的孩子等来了新蜡笔,B组的孩子等来了研究人员的道歉,“对不起,我们没有新蜡笔了”。
类似的情况又重复了一次,这次是许诺有新的贴纸,同样A组等来了,B组没有。
热身结束后,棉花糖实验开始了,A组和B组孩子的表现差距格外明显。A组的孩子,通过测试的比例比B组的孩子高出4倍。
这组数据直观的展示出,成人的言而无信对孩子影响有多大。
就像前面说到的,即使孩子们原本非常有耐性,但也因为大人的不守信用,意识到自己的期待最终会落空,最终还是选择了吃掉棉花糖。
被哄骗过一两次以后,他们会觉得未来太不可信,还是抓住眼前的快乐吧!
“言而无信”会带给孩子们失落,等待和付出换来的是失望,对于亲密关系也是极大的伤害!
我儿时一件事,到现在都历历在目。大约我四五岁的时候,过年期间,大人们在打麻将,我觉得无聊,想要去楼下小公园玩,一位姨姥姥让我不要吵,说打完这一把就带我去。
结果我就默默地看她打完一把又一把,过了两个小时还在酣战,完全不记得跟我说过什么。
这样的事每年都发生很多次,以至于我从小到大都对她充满了不信任。
▲前几天跟米粒姥姥吃饭时还聊起来这事儿
另一件印象深刻的事,是我出国后之一年暑假回国,和十来位亲戚聚餐。
席间,这位姨姥姥和舅舅们要求我必须说说“在国外学到了什么”。我知道她根本无意听,就想搪塞过去“学到不少东西,不过几句话说不清楚呢”。没想到他们不停地让我说,几个人都是不说不行的架势……
我心想,好吧,那我随便说几句:“嗯嗯,学到很多东西。我……”没想到之一句话没说完,姨姥姥就拉着舅舅们聊下一个话题了,“哎,你们知道老邻居xx有孙子了吗?”当时我都惊呆了(米粒姥姥姥爷后来告诉我,他们也惊呆了),真没见过这么不守信、不尊重人的!
从那时起我们就不常见面了。直到今天,这位姨姥姥经常说,我从小对xx(我的名字)这么好,她为什么不喜欢我呢?
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,吐槽孩子说话不算数之前,先看看自己是否做到了言而有信。
托尔斯泰曾说:“全部教育,或者说99%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,而榜样的前提是放在确立父母与子女之间紧密、绝对的信任关系之上。”
你与孩子做的每一次约定,都是一次建立信任的机会。
所以,许诺之前要想好是否真的能兑现,最重要的是,一旦许诺了就不要反悔。只有我们一诺千金,教出来的孩子才会言而有信。
养娃这条路,从来没有什么一劳永逸的招数,但只有建立了紧密联结、互相信任的亲子关系,一切教育才有了坚实的基础。
简介:@米粒妈爱分享(欢迎 哦),美国海归,海淀家长,当当新书总榜之一名《影响孩子一生的亲子英文书》 。专注于0-5岁宝贝的科学养育、学习启蒙,以及全世界的新奇好物推荐,欢迎 !(5-12岁宝妈请 :@米粒妈频道)
以上就是与属蛇命中几个儿子相关内容,是关于亲子成长的分享。看完属蛇男几月出生最富贵后,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!